枞阳历史文化名人
2022-04-22 21:45:26
  • 0
  • 0
  • 2

          “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文化身影

             《枞阳历史文化名人》目录缩写提纲          汪学勤

写作简介:《枞阳历史文化名人》这本介绍枞阳历史文化名人的乡土文化著作,是枞阳文化旗手钱叶全先生策划和主编的一部力作,也是枞阳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枞阳县八位有影响的作家撰写了23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传略。在2009年出版前,曾在安徽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分别召开过《枞阳历史文化名人》审稿座谈会,出版社编审和大学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枞阳历史文化名人》传略经过三稿的精雕细刻,终于把这本书打磨成文化精品。受到了枞阳读者的喜爱,获得好评。我在这本书里,承担了撰写六位名人传略,其余的十多位枞阳名人传略,我在《拜读浮山》这本书里也有专章解析。当时钱叶全先生在策划编著出版这本书时,我正在撰写《拜读浮山》这部书稿,对枞阳文化历史名人有过研究。钱主编要求我先拟写一个《枞阳历史文化名人》目录缩写提纲  ,于是我就拟写一个以下提纲,当时发表在《枞阳杂志》上。2008年,我将这提纲上的六位枞阳文化名人发表在《博客中国》上,点击数在6370多次,获赞133人次。15年过去了,我在整理文档时发现当年还没有在博客发表的枞阳六位文化名人,于是我将他们与2008年发表在《博客中国》上六位名人整合到一起发表。为保持当年的板块,本次没有修改。

          写作简介:从91年以来,我得到当时担任《皖枞报》副刊编审王长学老师和谢思求老师约稿和鼓励,也得到安庆报主任编辑黄复彩先生鼓励,得到当时县文联主席孔祥彪先生和散文作家叶全新先生的关爱,先后写了浮山系列小散文10多篇和生活散文30余篇,先后在《皖枞报》《枞阳文艺》《安庆报》《振风》《写作导报》等报刊发表。

       三年前,我开始写浮山系列文化大散文,得到现任县文联主席、《枞阳杂志》主编钱叶全先生鼓励和赞扬,钱主编赠我《枞阳县志》,对我写的浮山文化大散文系列全面肯定,指示我要为弘扬枞阳文化多做工作。我写作热情高涨,于是在枞阳杂志上发表了浮山文化大散文系列10篇。文章发表后,社会反映较好。2008年1月16日,当时任枞阳县县长,中共枞阳县书记汪恕东领导,在全县教育会议上高度评价我的文化散文《拜读浮山》,文字简练流畅,文化底蕴深厚。赞扬我为整理枞阳文化做出努力和贡献。衷心地感谢这些文学伯乐。他们点燃我的创作热情,也是他们点睛之笔,点石成金,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使我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要感谢的是市文联金海涛先生为我申报省作协会员尽伯乐之力。我是幸运的,我的写作得到大家的关爱。我要努力写作来回报社会和读者,许多读者的赞扬使我感动,也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你们,我的文学引路人和我的读者上帝!

      今天在钱叶全主编的策划下,枞阳县文联准备出版《枞阳历史文化名人》,先期钱主编让我选出首选枞阳名人,写些简介,并且要写点推荐理由。于是我遵命写了以下12位首选文化名人。因为,以下这些名人简介已发表在《枞阳杂志》2008年第5期第29—33页,现特发表在新浪网汪学勤博客以及博客中国汪学勤博客专栏和安庆市汪学勤名师工作室上,供博友阅读。

一、铁骨铮臣左光斗

左光斗(1575——1625)字共之,又字遗直,号浮丘。今横埠镇忠毅村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万历四十七年,左光斗任左佥都御史,巡视京城,调查到豪绅恶吏私刻官印,伪造公文,伪封官爵与官职,左光斗严明执法,缴获伪印70多枚,拘捕假冒官员100多人,体现了凛然正气,整肃纲纪,京城肃然,治安状况出现了良好的转变。

     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左光斗负责京城屯田,他看到京城东南荒原千里,经过考察,向朝廷交了《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的疏文。主张北方效仿南方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发展生产,鼓励人们垦荒耕种,很快使千里荒原变成粮仓。

    万历48年,熹宗继位,左光斗主持公道,对光宗宠妃李选侍占据乾清宫的行为进行整治,迫使李选侍选移出乾清宫。

      为了整治朝纲,左光斗上疏,揭发把持朝政的宦官头目魏忠贤,有32条应当斩首的罪状。魏忠贤巫陷左光斗收受贿银两万两,并假传圣旨把左光斗关进监狱。在狱中左光斗表现了崇高气节,拒绝京师民众和太学生的捐银救助,遭受酷刑,而怒斥魏忠贤。1625年7月魏忠贤指使狱卒活活打死了左光斗。这年左光斗才51岁。明思宗即位,赐谥“忠毅”,后人在县城建有“左忠毅公祠”

推荐理由:左光斗崇高气节,使枞阳享有“气节之乡”的美誉,铁骨铮臣,青史留名。

二、博学清操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别号浮山愚者,为僧法名弘智,无可大师。今浮山镇陆庄人。

方以智出生在仕宦之家,祖父方大镇,父方孔炤在朝任要职。方以智幼年智力超群,勤学好问,9岁能文,15岁博览群书,年轻时出游江浙,结交江南名士。曾“接武东林,主盟复社”,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崇祯十三年(1640年),39岁方以智考取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方以智多次反对追随魏忠贤的权奸阮大铖。明朝灭亡之后,他在战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曾被进京的李自成捕获,在关押中方以智寻机逃到南京,遭到福王政权阮大铖的迫害,他又逃往广西梧州。在永历桂王的流亡小朝廷被加封为东阁大学士。他不断开展反清复明运动,桂王政权被清朝消灭后,清政府抓捕到方以智,并许以宰相之位,要求方以智入朝做官,方以智坚决拒绝,宁可出家做和尚,坚决不仕清朝廷。

方以智是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在国难家破的逃亡中,先后写下了五百多万字著作。其中《物理小识》被后人称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涉及到物理方面有光学、电学、磁学、力学等,《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书“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日本学者认为这部书是“在牛顿之前,中国诚可以自豪的著作,”其中光学实验记载要比欧洲早一个多世纪。方以智是最早的提出要学习西方科技的中国科学家。方以智《尔雅》、《物理小识》较早的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在国际影响深远。方以智墓地列为安徽省重点保护单位。

推荐理由:方以智是明代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品格、才华出众。最早提出要学习西方的科技以强国,在国内外影响巨大深远。安徽大学把出版《方以智全集》作为十一五规划中重点项目。

三、桐城派文祖方苞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又字灵皋,号望溪,祖籍今牛集乡方皋庄。祖父方帜曾任兴化县教谕,父方仲舒入赘江苏六合县留稼村,方苞出生在江苏六合县,但保留桐城户藉。方苞自幼聪明,自小即能作对联,写诗。16岁在安庆参加科举考试,24岁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声名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1706年考取进士第四名,1711年《南山集》案发方苞被株连关进江宁县监狱。不久押解到京城刑部监狱,被定为死刑。1713年因大学士李光地极力营救,康熙皇帝亲笔御批,才免死出狱,以平民身份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在雍正时,任翰林院侍讲学士,1736年提升为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乾隆七年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十四年,方苞82岁病逝,葬于江苏六合。

方苞治学宗旨以儒家经典为准,方苞首创“义法”之说,义即言有物,法则为言有序,即文章要有内容、有条理。提倡道文统一。这些成为桐城文派的理论基础,后来桐城派作家倡导方苞这些文艺理论,并经刘大櫆、姚鼐等大家的力推,终于发展成为主盟清代文坛二百年的桐城文派,方苞被称为桐城派鼻祖。在海内外影响深远。方苞著作丰厚。

推荐理由:“义法”之说是桐城文派的理论基础,他是桐城文派的鼻祖,历史影响深远,方苞是桐城派三大家之一。文化贡献突出,使枞阳享有“文章之府”的美誉。

四、文风超然的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今汤沟镇人。他从小才华出众,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称赞刘大櫆有韩愈、欧阳修一样的才华。但在几十年的科考中,刘大櫆都没有考上举人和进士,到了60岁,担任黟县教谕。

刘大櫆拜方苞为师,深得方苞的推许,他又是姚鼐的老师,成为桐城三祖之一。

刘大櫆在师承方苞义法的基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论文偶记》中指出“神气”是散文中最清妙的境界,他阐述了神气“蕴含在字句中”,“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在字句准之。”指出散文写作应在字句中讲究音节。

刘大櫆引为自豪的是培养散文大家姚鼐、姚鼐十五岁拜刘大櫆为师,后来成为清代散文集大成者。

刘大櫆1780年病逝于家乡,墓地在金社乡向荣村。

推荐理由:是桐城文派三祖之一,《论文偶记》等文集在海内外影响深远,文章深得方苞赞许,培养了姚鼐一代宗师,对文化贡献杰出。

五、清代散文集大成者姚鼐

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又字梦谷,祖籍在牛集乡姚王集。

姚鼐从小聪明喜爱学习,跟随叔父姚范学习经文,15岁拜刘大櫆为师学习古人。他1750年考中举人,1736年33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773年清廷编修《四库全书》,姚鼐被推荐担任纂修官,次年辞官,这一年姚鼐44岁。从1776年到1815年逝世,这四十年间,姚鼐先后担任了扬州梅花书院主讲,安庆敬敷书院主讲等。培养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刘开等一大片弟子,并且发展他的古文文艺理论,成为桐城派一代宗师。

姚鼐的重要代表作为《惜抱轩文集》。

姚鼐在师承方苞、刘大櫆的“义法”“神气”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的散文创作理论。认为文章要有内容,要有观点,要有材料来证明观点,这些材料要准确要有代表性,而且还要讲究字句词采。他提出了文章“阴阳刚柔”说,是对我国古代散文理论的一次突破。

1810年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时年85岁,1819年归葬于牛集乡阮畈村。

推荐理由: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一生致力书院主讲,古文创作丰厚,成为清代散文大家,文史地位显著。

六、近代教育的先驱吴汝纶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今会宫乡老桥村人。幼时好学,1864年考中举人,1865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国藩慕其才,留佐幕府,成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先后任深州、冀州知州,1889年弃官任莲池书院院长。

管学大臣张百熙恳请吴汝纶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没有到任,光绪28年赴日本考察教育与学校,参观了日本的工厂、邮局、医院、银行。在日本受到日本天皇的接见。由于发生吴稚晖事件,考察提前结束,他整理成文稿,有10万多字,送交张百熙,日本东京三省堂书店抢先于当年出版,受到日本各界高度评价。

吴汝纶在文稿中倡导近代平民教育,提出要把小学作为每个国民都应该接受的义务教育,这种教育理念超越时代百年,称他为近代教育先驱是名副其实。

从日本回国,吴汝纶寓居在安庆,借巡抚衙门南院,筹建桐城学堂,自任堂长,并把“勉成国器”作为办学宗旨。由于办学疾劳成疾,于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十二在家中病卒,终年64年。

推荐理由:吴汝纶近代教育先驱,较早提出废科举办学校。执教莲池书院,学养深厚;创办桐城中学造福乡里,培养大批人才。吴汝纶在近代教育史上地位突出重要,影响较大。

 七、浮山中学创建者房秩五

   房秩五(1877——1966)名宗岳,晚号陟园老人,今白湖乡公塥村人。   

早年随父读书,自小聪明,参加科考曾获府县第一。曾与陈独秀、吴守一筹办《安徽俗话报》这是安徽省第一张进步报纸。1911年担任《东三省日报》主笔,由于他在报纸率先登载了武昌起义消息,受到东三省保皇总督的围攻,他愤然辞职。1921年,许世英任安徽省长,任命房秩五为安徽省芜湖道道尹。1922年他辞职回家,创办浮山公学。1924年浮山公学创办成立,以后由于他思想进步,许多革命者来浮山中学开展地下工作,房秩五掩护了许多革命者。著名革命烈士王步文曾在浮山一带创办农民讲习所,宣传革命。房秩五曾帮助运送革命者和经费到上海及根据地,支持中共革命。1946年,他靠募捐将浮山中学办起高中部。

  解放后曾任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省政协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委会副主席。1966年11月病逝于安庆,安葬在浮山中学校园内,著有《浮渡山房诗存》。

推荐理由:早年从事报业文化工作,宣传进步主张;后来创办浮山中学,造福乡里,培养了大批人才建设社会与国家。在国民党统治时代,支持中共开展地下斗争,掩护共产党员,运送转交革命物资,对革命有大功。

          八、美学大师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号孟实,今阳和乡岱鳌村朱家老屋人。幼时跟祖父接受启蒙教育,后跟随父亲续读,16岁考入桐城中学,21岁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国文系。后又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后又考入留美公费生进爱西堡大学,以后又进英国伦敦大学。他先后用14年时间,读过欧美6所大学,最终走上美学研究的道路,成为我国美学的创造者。

 朱光潜一边读书,一边研究,学生时代就写出了5部名著,即《文艺心理学》等,1934年他以《悲剧心理学》获法国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

1945年日本投降,教育部任命朱光潜为安徽大学校长,他坚辞后,回北大继续任外文系主任。1948年他拒绝蒋介石,坚决不到台湾。

   新中国,朱光潜编写《西方美学史》做高校教材,这是朱光潜后期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我国西方美学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文化大革命,被批斗抄家,接受长达两年多的监督劳动,在这种非人的境况下,朱光潜译完了70多万字的黑格尔《美学》第二卷、第三卷。

  朱光潜一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解放后,朱光潜是北大一级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学学会会长。1984年香港大学授朱光潜为该校名誉教授,1986年3月5日,朱光潜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北京,享年89岁。

推荐理由:学贯中西,在中国美学界是开山祖师,在世界美学界享有极高声誉,一生教书育人。学术成果丰厚,在中国美学界可称泰斗,无人比肩。

       九、将军、外交家、艺术家黄镇

   黄镇(1909——1989)乳名百知,又名佩寰,学名士元,今横埠乡黄山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20年代初期受五四运动进步思潮影响,追求进步。1925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来又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毕业后回浮山公学任美术教员,后因支持进步学生被解职,经友人介绍到冯玉祥部队做文书。1931年他参加宁都暴动,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共产党,1935年参加两万里长征,至1948年先后担任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兼太行军区政治部主任,晋冀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委员等职。以后他调任总政一室主任,负责全军组织工作,主持制定了《政工条例》。

  解放后,他担任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法国大使和驻美国联络处主任,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奋斗27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77年黄镇任中宣部第一副部长,兼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和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等职。负责国内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领导工作。黄镇又是出色的艺术家,他的长征画集已4次出版,并出了英、法、日等外文版。

  黄镇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解放后5次回到安徽,曾经4次回归故里。1980年任文化部长期间到安庆考察文化工作,走访村庄学校、村场和山水,1988年作为中顾委身份到安徽14个地市视察并到枞阳考察。他关心家乡水库、电力、关心家乡学校教育,多方筹款支持家乡建设。

  黄镇于1989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安葬在生前战斗过的河北涉县,逝世以后中共中央给予了高度评价。

   推荐理由:杰出的革命家、将军、外交家,优秀的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领导者,出色的艺术家。关心家乡建设,聆听百姓心声,声名传播世界

     十、中国计算机研究奠基人慈云桂

   慈云桂(1917——1990)今麒麟乡人。家境贫寒,幼时读私塾,18岁毕业桐城中学,毕业后到庐江县小学任教。22岁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读研究生,1946年毕业留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任国防大学副校长,兼电子计算机系主任,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中国共产党第十届、第十一届代表大会代表。慈云桂世界著名的计算机专家。1958年他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969年他领导研制了“望远”号测量船中心处理机,采用了国产化、集成化、百万级双机系统。1977年主持了“银河”号亿次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他担任该研究的总设计师和技术总指挥。经过6年的攻关,终于使银河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巨型计算机的空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巨型计算机的国家之一。中央军委授予他科技成果特等奖,并记一等功。慈云桂是著名的科学家,又是教育家,培养了大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1958年慈云桂调国防科委工作,他仍担任清华大学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

  他关于计算机发展的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在国外发表、介绍。引起同行重视。1990年病逝于北京。

推荐理由:是我国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主持研制了“银河”号上亿次巨型计算机,赶超世界,在计算机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功勋卓著,是伟大的科学家,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科技人才。

       十一、皖藉文化之星方维仪

  方维仪(1585——1668)女,字仲贤,今浮山镇陆庄人。其父方大镇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方维仪幼从家学,工于诗。年十七嫁同乡姚孙綮为妻,婚后一年丈夫患绝症病逝。守志清芬阁,孤身影伴,潜心研究诗画。

  方维议生长在官宦之家,生活在晚明时代,个人遭遇,家庭的厄运,国家危亡都在她的诗歌里打下了深深烙印,如代表作《死别离》《伤怀》《病起》等,方维仪不仅在诗歌创作取得成就,她在绘画艺术上也展现了她的艺术才能。

  方维仪的诗收录在《四库全书》,她的画收藏在安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馆。

   方维仪培养侄儿方以智,因为方以智母亲吴令仪30岁就离开人世,丢下12岁方以智,全靠方维仪教养。在方维仪言传身教中,方以智成为世界级科学家。方维仪还组织名媛诗社,开创女子结社写诗的先河,名媛诗社成就很大,影响深远,在诗歌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方维仪1668年卒于浮山陆庄清芳阁,2007年安徽社科院从以前历史中评出100位文化之星推荐理由。方维仪有幸名列第28位。

     推荐理由:诗画成就突出,被安徽社科院列为文化之星,组织名媛诗社,成果突出,培养了伟大科学家方以智、历史上公认的才女、节女。使枞阳享有“诗人之窟”的美誉。

         十二、妇女运动先驱——才女吴芝瑛

   吴芝瑛(1868——1934)字紫英,号万柳夫人,枞阳会宫乡老桥人。父吴宝之,字康之,号鞠隐,历任山东信阳、郓城知县。工书善诗。吴芝瑛幼从父读,其后延师授读,善诗歌,下笔成章,年十四五时静处深闺,博览群书,苦练书法,严寒酷暑从不停笔。

  19岁嫁无锡廉泉,夫妻相敬如宾。因丈夫在北京做官,芝瑛随其后,其间遇秋瑾,二人见面,相见恨晚。吴芝瑛鼓励秋瑾冲破家庭枷锁,到日本留学,献身反清革命。并支持秋瑾到日本路费,为秋瑾送行,为秋瑾捐资重金,支持秋瑾从事反清活动。秋瑾遇难,冒着死亡危险,为秋瑾寻找墓地,最后在杭州西湖安葬秋瑾,并写诗悼念。

      捐资巨金,赎救名妓李苹香;捐资万金,支持孙中山革命;捐资巨金,建设鞠隐学堂,即今天的鞠隐初中。散尽家才,解救贫苦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政。这一切受到社会高度赞扬。1934年贫困交加病死无锡终年66岁。

   推荐理由:近代著名学者,京师大学堂第一任校长严复为吴芝瑛作传,受到孙中山的赞扬。支持秋瑾,与秋瑾结为姐妹,对秋瑾生前死后所做的一切,情义感人,支持女性独立,捐资办学,造福乡里。安徽省新编黄梅戏赞扬吴芝瑛,该剧获文化部五个一工程奖,剧名为《风雨丽人行》。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